您的位置:首页 >市场行情 >

古人纳凉解暑妙招领略令人惊叹的智慧

2020-10-12 12:18:19 来源:

  时至六月,天气越来越热,空调、冰箱、冰饮等都是必备品,以解炎炎夏日的焦灼难耐。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如何解暑呢?小编整理出一套古人纳凉解暑的妙招,领略他们令人惊叹的智慧。

  时至六月,天气越来越热,空调、冰箱、冰饮等都是必备品,以解炎炎夏日的焦灼难耐。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如何解暑呢?小编整理出一套古人纳凉解暑的妙招,领略他们令人惊叹的智慧。

  巧制冰箱

  青铜冰鉴(战国)长76cm、宽76cm、高63。2cm

  如果只看图片,大家一定困惑于这件青铜器与解暑之间有何关系。

  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也是当时祭祀中一种重要的礼器。如此奢华的器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只能是贵族才享用得起。

  青铜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其底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榫眼,另一侧有一个长方形榫眼,安装时,把这三个榫眼与方鉴内底的三个弯钩扣合,其中一个弯钩的活动倒钩自动倒下后,可把方壶固定在方鉴里而不晃动,制作十分巧妙。与青铜冰鉴配套的还有一把长柄青铜勺,勺的长度足以探到尊缶内底。

  据《周礼·凌人》记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原来,青铜冰鉴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招魂》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说,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煞是舒服。

  夏季怎么会有冰块?不用担心,古人自有妙计。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然后将冰块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柏木冰箱(清)高82cm长91cm宽90cm柏木冰箱(清)高82cm长91cm宽90cm

  清代宫廷就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了,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冰鉴”演变而来的,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

  图中的柏木冰箱上有一对箱盖,盖上有4个铜钱纹开光,用于将箱盖提起。箱内设一层格屉。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在格屉下放置冰块,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而箱内四壁用铅皮包镶,可以隔绝外面的热气进入箱内,利于冰块保持低温,对箱内储藏的食品起到冷冻保鲜的作用。冰箱外部的两个侧面各安两个铜提环,以便提拉冰箱之用。冰箱下承柏木座,座面、束腰及鼓腿拱肩处均包镶铜片,足下连托泥。冰箱造型简洁实用,设计巧妙,但由于木冰箱的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主要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至今的实物并不多见。

杨凝式(唐)《夏热帖》杨凝式(唐)《夏热帖》 草书 纸本23。8×33cm

  唐代书法家杨凝式曾书一封信札《夏热帖》:“凝式啓:夏熱體履佳宜,長□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非□□□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数字残损难识)病?(下二行残损)。”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酥密水是夏日解暑“神饮”,古时冬日凿取冰块,藏于地窖之中,待炎炎夏日取出,“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既可降暑,又可制造冷饮。这在当时虽是个稀罕玩意儿,但杨凝式当过太子太保,所有他还是享受得起的。

  心静自然凉

  先秦时,人们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不过,如此挑战,北宋书法家蔡襄竟然做到了。蔡襄在手札《暑热帖》中写道:“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蔡襄(北宋)《暑热帖》蔡襄(北宋)《暑热帖》 行书 纸本23×29。2cm

  从手札的内容可以看出,蔡襄颇通情理,“暑热,不及通谒”,不去人家拜望,省得招人烦。炎炎夏日,通情达理的他也不免抱怨,感喟“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但最终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唯有喝点清茶,稍带送友人精茶数片,可解暑热,感受些人生情趣。亦可谓心静自然凉,由此可见,心态改变状态。

马愈(明)《暑气帖》马愈(明)《暑气帖》 行书 纸本23。7cm×38cm

  明代书画家马愈不仅心态好,还很会择时选地,他曾书《暑气帖》邀请朋友医相先生来访叙旧:“暑气初平,颇有凉思。十一日敬洁一觞,敢请移玉过寒舍话旧片时,惟不外是荷。署款:马愈奉医相杜先生阁下。”其大意不难理解。由此大家也可获避暑之法:若想暑气消退,只待傍晚时分稍见凉意,便邀朋友来相聚话旧。暑气初平,心情舒爽,届时备上酒菜,三两知己对坐小酌,共话文章,畅叙友情,那是何等快活。

  依靠调整心态解暑的效果实在因人而异,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

马麟(南宋)《静听松风图》马麟(南宋)《静听松风图》 绢本设色226。6×110。3cm

  “纳凉”,又叫“乘凉”。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燕文贵(北宋)《纳凉观瀑图》燕文贵(北宋)《纳凉观瀑图》 绢本设色23。7×24。8cm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古人纳凉解暑妙招领略令人惊叹的智慧

古人纳凉解暑妙招领略令人惊叹的智慧

  时至六月,天气越来越热,空调、冰箱、冰饮等都是必备品,以解炎炎夏日的焦灼难耐。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如何解暑呢?

2020-10-12 12:18
美第奇家族搞收藏是为了文化还是统治

美第奇家族搞收藏是为了文化还是统治

  来源:艺得  西方收藏故事第一回:  美弟奇家族(上)  从今天始,  小艺将开设一个全新系列的专题——  西方艺术收藏的故事

2020-10-12 11:52
把缂丝穿在身上是怎样一种体验

把缂丝穿在身上是怎样一种体验

  来源:艺术品鉴缂丝的通经断纬织法 图片来源:网络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利用挑经显纬方式织就的极具装饰性

2020-10-12 11:27
看巨幅北齐壁画如何发掘修复

看巨幅北齐壁画如何发掘修复

  原标题:看巨幅北齐壁画如何发掘修复,山西博物院今展古韵新生  北齐九原岗墓葬壁画去年底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起较大影响,而从今

2020-10-12 11:04
契丹小字东京留守护卫大将军虎头铜牌考

契丹小字东京留守护卫大将军虎头铜牌考

  文:契国长老图1 青铜质  (直径95mm 厚4。5mm 重192。8克)  (图1)所示铜牌,为笔者所藏,出自吉林地区,。铜牌正面铸一虎头,

2020-10-12 10:41
清代到文人画鼎盛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

清代到文人画鼎盛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

  古时的文人画不是忙三火四画出来立马就要卖钱的,而是兴之所至,信笔拈来,承载的是亦忧亦乐,表达的是真性真情。所以后人才能从八大山

2020-10-10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