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挪威纸币上的伟大画家
2020-01-20 11:26:01 来源:
《蒙克传》的作者阿特勒·奈斯(Atle Nss),是挪威当代知名的艺术史家,小说家、传记作家。2001年时,曾凭借《当地球静止时:伽利略传》获得挪威伯瑞格文学奖。由他执笔撰写的这本《蒙克传》,阿特勒·奈斯用120多幅蒙克代表性画作和罕见黑白老照片,以及340多段节选自信件、笔记、报刊等的珍贵史实资料,多角度、全方位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2.12-1944.1.23)
《蒙克传》内彩色插图
“今年夏天,另一座蒙克美术馆将在峡湾边上开幕”
卢培钊在座谈会开始时介绍说,人们认识一个国家往往是从一幅画作开始,而之前世人可能很少会把这幅著名的画作《呐喊》同挪威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谈到蒙克的时候,可以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里: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离不开西方影响,特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中国艺术家到西方留学,之后再将他们所接触到的艺术观念带回国内进行消化……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跟蒙克有天然的联系,现在已经有确切的证据表明,鲁迅见过蒙克的作品,在他给郑振铎的信里就提到过蒙克画作。在他木刻选题计划里,本来也有蒙克木刻作品集的出版计划,可惜后来没有完成。”
邹雯燕发言时称,说到蒙克就要聊到生养他的国家,“挪威只有区区500多万人口,也就是北京一个区的人口数。从国土面积上说,挪威大概跟云南省差不多大。挪威在1905年才结束联盟时期,成为独立的国家。因此从文化来讲,尽管上溯维京时期源远流长,但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还是比较短的,因此挪威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国族身份。而提到挪威文艺黄金时期,就不能不提剧作家易卜生、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和画家爱德华·蒙克,蒙克是三人中年级最轻的。很多人了解蒙克都是从《呐喊》入手,那幅画激起了世人的共鸣。而蒙克之所以能成为所有人的蒙克,他其实有句名言,‘我要画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会呼吸,有感情,经历过苦难依然去爱的人。’”
蒙克在去世前,将自己所有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资料,包括个人书信、速写本、笔记本、日记本等都捐给了国家。挪威也为他建了一座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只展示一位艺术家作品和生平的美术馆,蒙克博物馆。“但挪威人觉得这还不够,今年(2020年)夏天将会有一座新的蒙克美术馆开幕,就坐落在奥斯陆风景最优美的峡湾边上,有11层楼高,除了有充足的展览空间向公众开放28000件馆藏之外,挪威还有蒙克艺术研究中心、蒙克图书馆,以及一些公共活动空间,可见挪威人是有多么爱这位艺术家。” 邹雯燕介绍说。
《呐喊》,1893年,挪威国家美术馆
“蒙克非常执着于某种情绪不断地深入”
陆晶靖曾在2015年获邀去挪威采访、参观,之后为撰写文章查阅了大量外文资料。在他看来正所谓知人论世,要了解蒙克绘画的风格和偏好,首先应该去了解画家本人。“蒙克后半生日子过得相对不错,但前半生却相当痛苦。三件事一直纠缠着他:首先是他的母亲、姐姐先后死于结核病,这种消耗性疾病在当时几乎就是绝症,直到二战期间才发明出比较有效的药物,而蒙克就是在1944年过世的,可以说终其一生这种病状都困扰着他;其次是他的一位妹妹后来发了疯,也是在那个时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开始流行。精神疾病和家族病史间有何关系?会不会遗传?这事儿也一直困扰着蒙克;最后就是蒙克终其一生都不太会处理和异性间的关系,他害怕被女性控制,甚至害怕被她们吞噬,继而恐婚。这三种‘病’要说都是‘时代病’,在他的画作中都有所反映。他也曾有过一句名言,‘没有恐惧和疾病,我将永远不能完成我现在所做到的一切。’”
吴晶莹在发言中着重介绍了蒙克在艺术绘画史上的地位,“20世纪初,整个欧洲艺术发展大致沿着三个脉络:从梵高开始,诞生了表现主义;从高更开始,有了新原始主义;从塞尚开始,走向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蒙克在其间起到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上承梵高,把前者的艺术风格带到了挪威,又把自己的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艺术旨趣带到了法国和德国。蒙克后来曾在德国长期生活,他的画在德国受到画商热烈地追捧和欢迎。之后是法国的野兽派,德国的‘青骑士派’。‘青骑士派’中的重要人物康定斯基,一战期间又把他的新兴主义艺术带到当时的俄国。再往后推,表现主义在二战后与抽象主义融合,成为美国特别有代表性的,代表它文化特征和所谓自由精神的抽象表现主义。所以,蒙克的重要地位就在于他几乎串联了整个20世纪,从法国、德国、挪威,一直到后来的美国。”
蒙克的代表作之一《呐喊》(1895年版本),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1.199亿美元的天价,刷新了毕加索当时的世界纪录。在吴晶莹看来蒙克创作的一大特征便是他会反复创作一个主题,“一个形象在不同的时期,他会画很多张。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呐喊》,前后其实共有四个版本,就足以反映出他非常执着于某种情绪不断地深入,另外他一直在探索到底以什么方式呈现出来更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