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钞票“加贴
2020-04-09 15:34:53 来源:
1947年4月关东公署征得苏军同意后,在旅大地区进行币制改革,下发《关于在关东地区实行苏军用票和满票登记盖印的通知》,将在当地流通的苏联红军票和伪满币打“补丁”(贴上相同面额的“面值贴”)流通。这种贴有“面值贴”的钞票,俗称“加贴票”。“面值贴”由苏联远东银行代为印制,大小类似邮票,票幅28毫米×37毫米左右,“面值贴”只有100、10元两种面额,100元为绿色,10元为棕色,由关东银行和苏联远东银行大连支行负责粘贴兑换。根据苏方制定、关东公署公布的兑换方法,凡群众所持100元、10元两种面额的苏军票和伪满币,均须加贴“面值贴”方可在市场上流通。面额5元、1元者,可不加贴,仍许通用。在1947年5月23日至27日,解放区内每一成人可兑换加贴票3000元,每一12岁以下儿童可兑换1000元。剩余部分登记存入公署,尔后按月限额支付。在钞票上加贴打“补丁”流通使用,这在我国货币发行史上尚属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面值贴”一般贴在纸币正面右侧。从发现的实物看,苏军票100元、10元券一般贴在正面面额右侧,伪满币100元、10元券一般贴在正面人物右侧,也有贴在面值与人物像之间的;加贴的票券中伪满币为粮仓100元券,绵羊100元券未发现加贴,长号、短号10元券均有加贴票发现。从存世“加贴票”实物看,苏军票多于伪满币,其中100元券(图1)多于10元券(图2),而伪满币10元“加贴票”(图3)最少见。
图1 1945年苏联红军司令部壹佰圆“加贴票”
图2 1945年苏联红军司令部拾圆“加贴票”
图3 伪满币拾圆“加贴票”
在苏军票、伪满币10元、100元券上手工加贴“面值贴”的做法,实在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当时旅大地区面临废钞大量流入的巨大压力,由于时间非常紧迫,根本来不及重新设计发行本解放区的流通货币,只得紧急采取在原流通的纸币上加贴“面值贴”的办法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封锁边界,抵制区外废币入侵,保护金融市场秩序。1948年11月开始发行关东银行券,作为旅大地区流通本位币,兑换回收苏军票、伪满币“加贴票”。“加贴票”只发行流通了1年多,发行数量不大,加之兑换回收较为彻底,至今存世数量已不多。并且它是我国货币史上绝无仅有的加贴票,具有非同寻常的收藏价值,受到不少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与追捧,市场价值期待进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