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外国钱币竟然有这么多
2020-05-22 18:05:07 来源:
外国流入中国的银铸币的一般称作洋钱,又称番钱、番饼。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清朝时期的对外经贸活动中,西方人用银币来换购中国的丝、茶和其他土产,使得大量洋钱流入中国。但到鸦片战争前,洋钱并没有成为真正融入中国经济体系的货币。鸦片战争后,开始流通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广东、福建等地。在多达数十种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中,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鹰洋以数量大、流通广而著名,并一度成为中国市场上重要的流通货币。
鹰洋
墨西哥于1821年独立后,1824年开始铸造墨西哥银元(Mexican Dollar),因币面花纹有鹰鸟,俗称鹰洋。据1856年伦敦造币厂对中国流通的银币的一次化验,证明墨西哥银元含纯银371.57英厘(grain),值英币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罗拉银元含纯银370.9英厘,值英币50.12便士。19世纪60年代前期,墨西哥银元取代西班牙银元成为在华主要流通银币。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几乎以墨西哥银元为主币。
1805年卡洛斯像西班牙双柱银币,旧时称“本洋”或“双柱银币”
洋钱流入中国后,因其按枚计值,便于应用,民间使用日益广泛。缴纳钱粮和商贾交易,都普遍使用洋钱。它与中国银两和制钱的比价也逐渐上升。例如道光十三年(1833)时,洋钱一枚,通常可作漕平七钱三分,价昂时可作七钱六分;道光十七年时可换八钱一二分。每枚洋钱所值制钱,1814年为七百二三十枚(粤、闽一带)至八百余枚(江浙一带),1843年为一千三百文,19世纪50年代为一千四五百文,咸丰五年(1855)昂至一千八九百文,1857~1858年后才有所回跌。
洋钱流入后,对中国经济和金融都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它又使中国币制更趋于复杂,有利于外国进行经济侵略并大量套取中国现银出口。因此,中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等人认识到中国自行铸造银币的必要,提出了如何使货币制度趋于合理的拟议。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币制的改革。
由于洋钱的品类复杂,没有像我国的古钱币那样形成固有的体系,因此对于品鉴方面是比较缺失的。而且洋钱的铸造并不是采用十足的白银,据1856年伦敦造币厂对中国流通的银币的一次化验,证明墨西哥银元含纯银371.57英厘(grain),值英币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罗拉银元含纯银370.9英厘,值英币50.12便士。
英国贸易银元
清代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总计约为十一亿元,其中墨西哥鹰洋占有数额较大,为四五亿元。光绪中叶,中国自铸银圆后,流入的数量稍受影响。1914年颁行《国币条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圆。它在成色、重量方面比清朝自铸银圆更合标准,因而在中国城乡广泛流通,鹰洋居于重要流通货币的地位才有所改变。以后洋钱或由于移运出口或被熔化,数量日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