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级币的软肋
2020-07-07 14:39:39 来源:
评级币在中国硬币收藏市场出现时间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初期赞成派和反对派激烈对峙。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争论是必要的、有益的。现在支持的声音成为主流,认为评级币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主流,事实也是如此。
评级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对容易氧化的硬币起保护作用、定性品相判定、降低假币和低品相风险。但优势和缺点往往是相依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评级币的软肋也越来越明显 :
一、分数代表品相说
这个说法十分普遍,许多评级币卖家都喜欢加上这么一句。评级是主观的和客观的混合体,大体方向正确,但不绝对,或者说相对平均数基本合理。而不同时间段、评级公司商业导向、评级人员个人素质等等,都会对评定的分数产生影响。因分数不理想,砸盒重评以求更高分数并非个案。“分数代表品相”对一个整体而言是正确的,但是对个体就不一定。好比说“西方人身材高大”,但不等于每个西方人都是大高个,小矬子也有的是。
过于迷信分数有吃亏的可能。我手上有两枚评级的千禧年精制纪念币,目视看不出差别。但是评分上一个PF69UC,另一个MS67! 如此大相径庭的结果,让人匪夷所思。
二、信息不对称
作为收藏,最忌讳是买到和自己想象有差距的东西。评级币虽然貌似公正,但也会在正规包装和分数下面隐藏你所不了解的东西。最为常见的是保养币,一般卖家不会主动说明。同样的币,保养与否,分数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距。所谓保养,就是洗币。保养本身很正常,但是保养过的当没保养的卖就不妥了。
最近看到网上有个别卖家销售数量很大的高分币,对这种有违一般统计分布原理的情况,令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难道卖家的运气这么好吗?
三、中外习惯差异
中国收藏者对硬币的品相有自己的欣赏习惯,比如,对指纹、氧化点等具有高度敏感。而国外评级币公司的打分似乎对这些不太在意。高分币存在我们难以接受的缺陷并不意外,而这些问题对老外可能就不是什么事。了解这些差异对收藏是有帮助的。
四、美国评级公司对中国钱币的了解程度
美国评级公司对美国钱币了解,但对中国硬币就不一定了解。以评级公司鉴定作为真伪的绝对依据,至少从逻辑上说是通不过的。
五、评级进盒不是保存硬币的唯一途径
许多历经几十年岁月的硬币,只要保存得当,品相还是可以保全完美,不一定非得进盒不可。对于有包装的纪念币,评级以后会破坏欣赏的整体性。
凡此种种,是对评级币的再认识,但不否定评级币的积极地位。作为收藏者,做到谨慎购买,只买不评。对于评级币,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验货后才购买,或者让懂行的朋友代为过手。不能上手的,购买前和卖家问清楚。凡卖家拒绝作答的,视为问题币,绝不过手。否则买错了,只能自认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