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联盟资料
2023-02-08 23:29:53 来源:
❑ 导读 西安将建设成为数字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内陆开放新高地、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和西部数字经济引领区。
全文共计21041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来源 | 西安市人民政府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 赵超 为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西安市数字经济健康 发展。日前,西安市人民政府印发了《西安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10% ,数字经济成为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将西安市建成西部领先、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 《规划》提出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形成 “一域两核三带多点” 的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一域”: 依托西安主城区,打造服务业升级域,重点推进数字丝路、数字文化、数字旅游、数字体育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两核”: 将西安高新区、西安航天基地打造成为西安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核心区,将西咸新区打造成为西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核心区。 “三带”: 打造科技研发带、工业转型带和数字丝路带。 规划内容如下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西安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10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西安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为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西安市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创新及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信息基础设施逐步优化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光网支撑能力提升、光网城市质量提升、电信普遍服务质量提升、移动网络覆盖和IPv6部署推进等工程,全市通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92.11万公里,新建楼宇光网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1.4万个。西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并建成开通,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带宽提升至650Gbps。华为云(西北)联合创新中心、百度云计算(西安)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腾讯云(丝路)总部等领军企业云中心相继落地,全市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超算(西安)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体系。 2.数字产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我市先后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及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区等。全市现有人工智能企业300余家,核心产值突破150亿元,建成雁塔区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西咸新区5G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等智算平台。全市已逐步形成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优势产业集群,引育华为、中兴、中软国际为代表的百余家国内知名企业。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三星、中兴、比亚迪电子、华天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三星闪存芯片二期、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荣耀科技园等支柱产业项目竣工投产,隆基29GW高效单晶电池、“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3.传统产业数字转型升级加速。 蓝田县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周至县智慧农业示范点已启动建设,阿里云农业大脑—人工智能系统等加速推广应用,推动我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融合新模式快速普及。“陕鼓模式”、法士特面向商用车供应链的协同制造服务支撑平台、中兴通讯智能终端等入选优秀案例。“唐+”便利店、无人售货车、智慧咨询亭等数字应用落地传统景区,“数字+线上体验”文旅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成熟。建成易点天下出海产业园等生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跨境电商快速发展。 4.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基础良好。 “十三五”期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5%左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秦创原“一总两带”建设成效显著,科创活力加快释放。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获批国家硬科技创新街区试点。 5.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十三五”期间,自贸试验区发展势头良好,“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加快推进研发平台、交易平台、孵化平台建设布局,成为全国首家获批筹建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的城市,拥有华为云创新中心、京东云创新空间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52个。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等活动。全市共认定首批市级数字经济示范区5家、示范园10家;获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1家、示范园5家,为引领全市数字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全市数字经济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尚不健全,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制度不够完善,难以整合资源形成推进合力;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较小,缺少具有引领能力的本土龙头企业;数字经济重大项目仍然偏少,技术创新能力尚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和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相对东部沿海地区仍然较慢。 (二)发展趋势 从全球层面来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推进,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发展,加快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正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带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再造、经济结构重组、生活方式巨变。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叠加新冠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是世界主要国家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方向。 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把握好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实施,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步伐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将成为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工作重点,北京、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陆续出台数字经济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全国新一轮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从全省层面来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将数字经济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加以推进,出台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印发全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编制印发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引导目录(2020版),大力推动数字经济试点示范,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 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广泛集聚数据、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全面加强数据治理力度,深入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关键时期,要以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聚焦数字产业能级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城市数字化治理,推动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以强化数字基建、数据要素、数字技术三大要素供给为基础,全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市数字经济,努力将西安打造成为数字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内陆开放新高地、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和西部数字经济引领区。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驱动作用,释放数据资源价值,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技术、模式、业态和机制协同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融合赋能,提质增效。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融合渗透,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找准定位,开放发展。立足西安产业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引领,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各区县、开发区基于本地资源禀赋,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完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 政府引导,市场为主。遵循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律,完善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扶持、强化安全保障、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数字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市场为主体,合理配置资源,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企业。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数字经济主体力量不断壮大,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突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10%,数字经济成为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将我市建成西部领先、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 1.数字基础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速宽带、无缝覆盖、智能适配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数据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5G网络、NB-IoT全市普遍覆盖。建成城市新型智慧大数据中心,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2.数据资源创新应用体系逐步完善。 到2025年,数据资源标准规范进一步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全部建成,政务数据、社会数据流转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流通交易模式全面形成,数据融合深度开展,数据资源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传统产业数字融合转型成效显著。 到2025年,农业智能化深入普及,农村电商成熟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样板及数字文创品牌,建成丝绸之路空间信息港。 4.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到2025年,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数字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核心产业创新投入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5.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加速成长壮大。 到2025年,国内外龙头企业加速落地,重点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力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对外辐射力持续扩大,基本形成快速成长的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发展新局面。 规划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0 预期性 2.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亿元) 1277.37 3500 预期性 3.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444.7 680 预期性 4.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亿元) 592.75 942 预期性 5.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 1.6 1.45 预期性 6.千兆宽带用户数(万户) 5.2 80 预期性 7.5G基站数量(万座) 1.5 3 预期性 8.IPv6活跃用户数(万户) —— 832 预期性三、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布局 以大西安“三轴三带多中心”功能布局为导向,围绕“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依据“三廊三带一通道”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统筹规划西安市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形成“一域两核三带多点”的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一域”:依托西安主城区,打造服务业升级域,重点推进数字丝路、数字文化、数字旅游、数字体育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两核”:将西安高新区、西安航天基地打造成为西安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核心区,将西咸新区打造成为西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核心区。 高新区和航天基地重点发展数字技术攻关、数字产品研发、先进计算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产业,打造西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发核心区和数字产业集聚区。 西咸新区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为引领,以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两链融合创新,重点发展数字产业基础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打造西安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三带”:打造科技研发带、工业转型带和数字丝路带。 科技研发带覆盖西部科技创新港、沣东科技园、未来产业城、丝路软件城、大学创新园、先进计算产业园等园区,重点开展数字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产业,开展数据服务产品、安全产品、高性能计算产品等数字产品研发,面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领域,提供应用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形成西安数字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市数字经济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及产品研发核心区域。 工业转型带以经开区为重点,辐射泾河工业园、高陵、富平、阎良等区域,推进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智能应用试点示范。 数字丝路带连接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高铁新城和空港新城,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丝路会展,将西安打造成为国际物流枢纽,赋能经济快速发展。 “多点”:依托周至、鄠邑、蓝田、临潼等农业发展基础雄厚的区域,建设农业数字化发展基地,推动我市农业数字化升级。 图1 西安市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四、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一)不断壮大数字支撑产业 1.电子信息制造业。 集成电路。持续发挥三星闪存芯片项目放大效应,着力构建“IC设计引领、制造主导、封测支撑、关键材料与设备配套”的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芯片产业基地。聚焦产业关键核心环节,加快推进微电子级多晶硅、硅材料产业基地、12英寸高稳定大直径电子级硅单晶炉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实现微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抛光片、晶体生长设备等重点材料、设备本地配套。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测试、高可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高密度系统级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化、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封装等重点项目,推进圆片级封装、硅通孔、系统封装、高密度三维封装等新型封装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智能终端。以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提升智能终端研发设计能力,加快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终端应用软件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家用智能终端等智能产品和设备。积极推进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项目、中兴智能终端生产二期项目和配套企业落地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终端厂商,打造“芯片—核心器件—整机”的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建设国内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制造基地。 电子元器件。发挥我市在电子元器件领域的传统优势,巩固电连接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继电器、电阻器、电感器等基础元器件行业领先地位,加快新型元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实现电子元器件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环保节能方向转型。大力发展满足高端装备、应用电子、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需求的核心基础元器件。突破微机电系统(MEMS)微结构加工、高密度封装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支持在典型领域推广应用。依托西京电子国家级元器件产业基地,加大产业链协作,扩大产业规模。 光电芯片。发展光通信光电子集成芯片,加快突破国际领先的高折射率硅光集成芯片技术。支持光通信核心光有源芯片项目,促进DFB/EML光通信激光器芯片量产商用化进程,提升国产高端光通信激光器芯片的自给率。支持大功率紫外UV-LED芯片大规模商业化量产,满足在3D打印、油墨印刷等工业固化、微电子制造、电子元器件封装和杀菌消毒、空气、水净化等环保领域的市场需求。支持消费光子领域的VCSEL芯片项目,为3D识别技术提供国产芯片。 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软件产业。重点突破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研发,发展面向各行业、各领域的重大集成应用平台。依托华为鲲鹏等计算平台,打造自主软件开发生态体系。面向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应用需求,重点支持高端工业软件、新型工业APP等研发和应用,形成一批面向不同工业应用场景的数据分析系统。做大做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基础软件、通用软件、行业软件和嵌入式应用软件。利用“双创”平台,推广开源社区、开发者社群等软件发展新业态。 信息技术服务业。壮大信息咨询设计、软件开发与测试、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平台运维、信息技术培训等产业关键环节,打造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全球离岸业务承接,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深化信息技术服务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金融、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培育一批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数据服务龙头企业,打造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推动重点园区和行业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 (二)加快发展新兴数字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快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高新区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泾河新城西电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基地等载体和平台建设,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持续推进“秦创原·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等产业创新链工程,加快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旅游、物流、医疗、教育、城市管理、交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全面推动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区块链产业。加快区块链产业化进程,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引进、研发及试验,加快开展智能合约技术、多重公式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分布式容错机制、分布式存储等区块链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原始创新成果。积极拓展区块链应用场景,重点在金融、产品安全追溯、供应链管理、社会信用评价、数字资产、电子存证等领域推广应用,促进区块链专业服务快速发展。加快区块链应用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构建区块链发展的良好生态。 云计算产业。推动通信网络、计算资源、数据中心和存储灾备等传统信息服务向云计算模式转型,促进海量数据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智能数据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发展。以航天基地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为牵引,建设集科学计算、工程模拟、大数据人工智能于一体的“最强大脑”。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面向特色细分领域的云服务平台,开发定制化云计算服务产品,为行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制定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加速各行业上云用云,丰富云上应用供给。支持云计算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支持大企业开放云平台资源,推动中小企业采用云服务,打造协同共赢的云平台服务环境。 大数据产业。深化数据资源在政务服务、智慧城市、社会治理、金融保险、生产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创新应用,打造一批大数据典型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大数据产业市场空间。积极发展大数据采集和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资源流通和交易、大数据成熟度评估等专业化数据服务,培育一批特色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全市信息安全基础优势,支持企业研发面向云平台安全防护、大数据安全管理的网络安全产品,推动传统网络安全企业由提供安全软硬件产品向提供安全解决方案转型。 物联网产业。推动无线射频识别(RFID)、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等物联网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重点领域,推进物联网相关软硬件的规模化集成应用。结合5G等新技术应用,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对传感器、摄像头、电子标签等物联感知设备的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业务分析平台,统筹现有网络、平台,形成基于底层“万物互联”的框架体系。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安全、生态环境、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北斗及卫星互联网产业。发挥我市在卫星应用领域人才、科研、技术和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高精度、快速定位、精准授时、短报文等系统产品,打造涵盖“器件—终端—系统—应用—服务”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全产业链,培育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结合我市在集成电路、半导体领域的资源优势,鼓励满足航空航天产业需求的北斗芯片和终端产品研发,率先布局北斗星基增强系统,加强北斗导航技术在车载导航、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消费领域的应用创新,深化北斗在自然资源利用、交通物流、应急救援、能源数据采集、智慧物流等行业领域的实践应用,建设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创新示范区。 未来产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谋划布局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元宇宙、类脑计算等未来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加快量子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布局,打造量子科技示范区,探索量子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展VR/AR产品研发及实施产业化项目,鼓励发展高性能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等产品。紧跟元宇宙浪潮,在新型终端设备、虚拟内容制作、行业应用生态等多领域进行前瞻布局,加速赋能新兴领域,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 专栏1 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工程
芯片研发与制造。 推进三星闪存芯片、奕斯伟硅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依托紫光国芯、紫光展锐、拓尔微电子、智多晶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加快智能终端、网络通信、存储器、传感器、物联网等领域专用芯片的设计与产业化,打造中国“芯高地”。
机器人。 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加强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西安光机所、新松机器人等机构合作,围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为核心,以关键零部件为支撑,加快研究智能制造、智能教育、智能文娱、智能救灾、智能水下救援等人工智能产品。
无人机。 依托西安航天基地空天动力研究院,推动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依托京东无人机研发中心等龙头企业,推动民用无人机等产品研发和制造。依托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研究所等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重点发展无人机设计开发、产业孵化、产品试制及集成测试、地面试验设施等,培育无人机产业集群。
智能网联汽车。 以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依托,重点加强车载感知、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搭建基于人工智能的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及试验平台,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托华为、中软等龙头企业,发展操作系统、新型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依托浙江大华、中电太极、和利时、精雕软件、东华软件等龙头企业,发展工业软件、行业软件和嵌入式应用软件。依托富士通、思特沃克等服务外包企业,发展软件离岸外包业务。
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 推动西咸新区国家级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大数据项目建设。
北斗及卫星互联网产业。 依托航天五院、航天九院、陕西航天技术应用研究院、北斗金控、西安东强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发基于北斗的智慧国土、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等智能终端,加快西安北斗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北斗卫星产业。
(三)创新发展数字产业新业态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建设智慧生活服务平台,加大电子商务、智能硬件在家政、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发展创新创业互联网平台,发挥平台在资源汇集、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助力形成创新创业新生态。推动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优化西安综合实验区跨境通关服务平台,引育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公共海外仓储,带动平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引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平台企业,发展一批国内领先的信息消费、家庭服务、健康医疗等细分领域平台,促进平台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提升。 积极培育共享经济。面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经济,探索建立集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研人才共享、科研信息共享及科研咨询与合作开发于一体的创新模式,构建智慧共享城市群。有序发展共享单车、网约车等业态,引导企业积极探索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共享经济新模式。面向初创企业,加快办公空间、办公设施、生产设备等创业要素的分享利用。开展政策创新试点,支持共享经济活跃区县、开发区创建共享经济示范区,在要素整合、科技支撑、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促进信息消费新业态。鼓励企业发展面向高端定制化应用场景的智能家居“产品+服务”模式,推广智能电视、智能音响、智能安防等新型智能家庭产品,支持普及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适用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信息终端。围绕出版传媒、知识服务、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在线演出等领域,大力发展数字内容衍生产品生产与增值服务,拓展数字创意新服务、新业态。 引导新个体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助力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支持多样化社交、短视频、知识分享平台有序发展,鼓励微创新、微产品等创新模式。鼓励个人利用电子商务、社交软件、知识分享、音视频网站、创客等新型平台就业创新,促进灵活就业、副业创新。加大对新个体经济的扶持力度,降低进入门槛、平台使用服务费和融资成本。将现行的就业政策和对实体经济的创业扶持政策向新个体经济延伸,支持新个体经济发展。 五、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工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立足西安工业发展基础,抓住转型升级机遇,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赋能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围绕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机器换人”,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核心技术工程应用,引导企业应用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大力发展推广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云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重点产业通过数字技术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推广“陕鼓”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制造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增值服务转变。 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试点,全面推进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智能制造成熟度、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等评估工作,扩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规模。持续推进应用研发设计、工艺仿真、数据采集分析、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MES)、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仓储物流管理(WMS)等信息系统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进行全流程、全链条、全要素的数字化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全面整合内部信息系统,强化全流程数据贯通,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 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化与国内骨干平台服务商的合作,鼓励大型制造企业牵头,协同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建设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重点工业园区、县域工业园区打造具有园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将信息基础架构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推动中小企业设备上云、数据上云、基础设施上云,加快企业内部各类应用的综合集成和云化改造。推进“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标杆企业和示范园区。 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引导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平台企业与产业园区联合运营模式,丰富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供给,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水平,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依托产业集群、园区、示范基地等建立公共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展数字化服务资源衔接集聚、优质解决方案展示推广、产业交流等公共服务。 专栏2 “两化”融合发展工程
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支持企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打造一批创新示范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重点推进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制动系统、高端变速箱等智能工厂项目建设。
建设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推进陕西汽车控股集团、陕西鼓风机集团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法士特公司“5G+工业互联网”商用车零部件协同制造平台等项目建设。
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 进一步提升西安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服务能力,面向智能制造战略咨询、架构设计、实施方案、关键装备、核心软件、数据集成、流程优化、标准制定、测试评估等方面,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专业服务机构。
(二)服务业数字化升级 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发展数字丝路、数字文化、数字旅游、数字惠民等新型服务业,推进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融合渗透,不断释放数字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潜能。 数字丝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推进西安集结中心集装箱装卸线、海关监督场所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围绕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功能定位,支持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及应用,推进业务模式、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数字化管理和金融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长安号”数字化运营水平,启动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二期建设,推动综合服务平台与智慧口岸、数字口岸融合建设。探索建立国家数字信息港,推进西安数字信息大通道建设。以建设“网上丝绸之路”和打造西部物流科创中心为指引,建设一批跨境电商园区,加快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西安空港数字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一站式数字供应链高效集成。 数字文化。支持5G、人工智能、交互式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改造。探索数字化传承新模式,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立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和西安非遗文化数据库。结合西安人文特色,实现以文化内容为基础的IP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文化创意品牌。打造高新区文化出口基地、曲江新区文化出口基地、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西安曲江电竞产业园等特色文化创意园区,培育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数字文化创新企业,推动创意设计、工艺美术、游戏游艺、动漫、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数字旅游。加快推进5G网络在我市旅游业的商业化应用,积极探索“数字+线上体验”,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文旅企业重塑商业模式。推进高A级旅游景区智慧化改造,打造一批“5G+高A级旅游景区”。推进全市旅游数据资源共享,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会展论坛、户外运动、节日庆祝等数字化旅游产品支撑体系。建设西安文化旅游行业运行监测平台和数据中心,发展基于全域旅游的数字旅游精准服务。落实数字化产品、在线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大数据营销在文旅工作中的应用,打造一批文旅与科技融合示范项目和示范园区。 数字惠民。促进在线教育发展,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优化教育大数据共享和全方位教育分享服务体系。持续释放“后全运”效应,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产品及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互联网+体育”发展。支持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综合管理等健康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建设完善全市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智能化设备在养老服务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挖掘、开发、利用人社数据资源,实现就业、人才社保服务渠道多元化。拓展社会保障卡在交通出行、就医应用等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持续提升西安公共服务水平。 专栏3 数字文旅创新发展工程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 统筹各类数字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馆藏产品数字化,打造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库。积极探索国内文旅文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径,深入挖掘全市历史文化内核,打造一批具有西安特色的数字文旅藏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数字文旅品牌。 推动兵马俑、秦岭、大雁塔、钟楼、城墙等文化符号IP转化,构建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文旅品牌体系。办好旅游商品大赛、国际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
推进旅游景区智慧化升级。 推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易俗社文化街区、长安十二时辰和《长恨歌》《西安千古情》等文化产品的数字技术赋能,通过大数据洞察,开展游客溯源分析与运营研判,推动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在无人配送、4K直播和VR网购等领域的应用,助力文旅行业蓬勃发展。
积极拓展对外文化贸易。 依托国际港务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平台,重点面向“一带一路”落地一批海外文旅项目。建设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融媒体试验区、影视产业带、文化装备制造基地、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做大做强西部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活动。
(三)农业数字化发展 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打造数字农业、品牌农业,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 打造数字农业体系。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大力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推进“5G+现代农业”试点应用。持续实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开展自动化、无人化农业智能装备的应用,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精准化作业,指导农业高效生产。重点推进阎良区数字农业发展、鄠邑区果园农田智慧农作管理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实施数字循环农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项目,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搭建冷链物流管理平台,推进阎良、鄠邑、周至等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智慧化建设。在农业特色产业区集中打造一批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以区县(开发区)为单位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打造一批数字化现代农业示范区。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挥周至、蓝田、临潼、阎良等区域特色农产品优势,打造农村电商示范企业,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市、区县(开发区)两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巩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效,继续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创新流通方式,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连通率和覆盖率。开展“3+X”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持续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融合、要素双向互动创新的发展模式。开展农产品电商对接行动,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电商企业,持续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县一业”,推动西安市“两品一标”农产品上网销售,以电子商务引领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六、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宽带网络提速升级。加大“双千兆”网络建设,持续扩大“双千兆”网络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光纤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千兆光纤固定宽带网络接入,打造引领全省的光纤宽带网络发展示范区。推动光纤及移动网络向自然村延伸,补齐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IPv6规模部署。以5G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推进5G网络建设,加大5G网络在企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的建设部署。加快建设F5G固定宽带网络,逐步完成城市千兆宽带入户。推动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制造资源的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 打造国际信息通信桥头堡。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新机遇,依托西安资源优势,优化西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互联带宽和出口带宽,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和服务的高效配置。围绕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再扩容,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互联网转接点、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逐步推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向中欧产业园、西安综保区、浐灞金融商务区和西安领事馆区等外向型产业园区(区域)延伸。 加快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将市电子政务机房升级为城市数据中心的“主中心”,采取灵活方式建设“同城双活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按照“两地三中心”的布局,构建新型智慧大数据中心。加快现有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和生态设计,有序推进规模适中、集约绿色的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国家“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西北分中心。推进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建设,加强高性能计算基础软件、工具软件、行业通用软件、特殊行业专用软件的研发和应用,为大规模数值仿真、气象环境、新药研发、军工科研生产等领域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供给。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提升跨网络、跨地域算力服务能力。合理布局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 (二)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新技术基础设施。紧抓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持续推进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区块链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区块链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 加强试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安防、空天海地无人智能系统等各类专业试验场和试验验证平台建设。推进长安大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和秦汉智能网联车等专业试验场建设。依托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建设无人驾驶汽车试验设施。 (三)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全市移动物联网网络建设,建立窄带物联网(NB-IoT)、4G(含LTE-Cat1)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不断提升移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网络能力。面向智能家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等应用场景,部署城市神经元节点及感知平台,构筑“城市神经元系统”。推进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产业)园区、智慧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及城市道路桥梁、市政管网、交通物流、绿地景观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打造智能楼宇、智慧停车场、智能充电桩等公共设施。 专栏4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中国铁塔5G基站建设,中国电信、中国联通5G网络建设和中国移动无线网络覆盖工程建设。加快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陕西分中心、丝路卫星信息港等项目建设。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先进制造平台、商用信息平台、科创空间平台“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打造“一带一路”沿线最大的数据港。重点推进西安浐灞腾讯云大数据中心、人民银行(西安)沣西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和应用。试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航天基地无人机试验区、长安大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中心等项目建设。
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西安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慧政务+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西安市智能感知体系(雪亮工程二期)、智慧社区警务项目、智慧水务项目等建设。推进G70福银高速西安至永寿段智慧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
七、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一)推进数据要素汇聚管理 优化全市公共数据资源供给体系,全面梳理数据资源目录,进一步完善政府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等数据资源库,推动商业化平台数据、行业数据、第三方社会数据有序归集。加强数据资源标准化建设,开展各级政府数据资源目录编制,推进数据标准化和分级保护。不断拓展数据归集面,按照应编尽编原则,力争2025年实现数据编目率、数据归集率双100%目标。拓展数据资源采集渠道,以政务大数据带动民用、商用大数据协同发展。实施政务数据质量治理,建立健全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更新机制,完善公共数据质量管理制度规范,实现数据质量的全闭环管理,提高全市公共数据资源质量。 (二)提升数据要素共享水平 加大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力度,制定发布公共数据开放标准、开放目录和开放计划,明确开放范围和领域,优先推动文化、旅游、医疗、教育、体育、交通、环境、气象等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依托行业联盟和龙头企业,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内部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促进各类市场数据流动,提高数据资产配置,挖掘不同市场主体间交叉数据的附加价值,推动各类市场数据的高效流动。上线西安市数据开放平台,提升政务数据开发质量和应用水平。支持社会数据通过政府开放接口进行第三方合作开发,丰富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完善数据共享体制机制,形成部门、地区之间的数据共享考核机制,推动数据共享共用。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审核机制和评价机制。 (三)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搭建统一的数据要素化基础支撑设施,建设城市数据资源库,搭建数据要素市场化加工与交易流通平台,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数据要素流通与开发利用。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数据交易所与数商相分离的市场运行机制,推动数据资产交易流通。制定并完善全市数据交易规则体系,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发展数据资产评估、大数据征信、大数据融资等相关配套服务。开展大数据交易流通试点,探索建立从汇聚、生产、融合、确权、审查、建模、售卖流通到服务的一整套数据要素交易及市场监管机制。培育一批数据资源服务提供商和数据服务企业,发展一批聚焦数据标准制定、测试评估、研究咨询等领域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严厉打击数据黑市交易,营造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 探索数据要素权属分离、差异化定价机制,建立数据用途和用量控制制度,实现数据使用“可控可计量”。探索建立数据生产要素会计核算制度,推动数据生产要素资本化核算。大力发展专业化、个性化数据服务,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鼓励重点行业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模式,在确保数据安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调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参与数据价值开发。在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将个人数据服务纳入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推动有序流通应用。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开展数据增值开发利用。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数据融合及产业生态培育,提升城市数据运营和开发利用水平。 八、强化数字技术创新驱动 (一)加强数字技术研发突破 紧盯“芯—软—端—网—智”一体化发展方向,发挥三星、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集聚优势,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开展光子、第三代半导体、专用芯片、高端软件、机器人及无人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卫星应用、增材制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标准。超前布局变革性前沿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先机,依托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组织开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布局和资源配置,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类脑智能、量子科技、6G、网络空间与安全科技、超级计算等前沿领域,支持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研发。 专栏5 数字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方向
光子产业技术攻关。 重点攻关大功率多结VCSEL外延片、3D传感应用的VCSEL激光器芯片、高速50GPAM4DML激光器光芯片等光子集成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突破高功率激光产生及光束调制技术,光子制造专用数控系统、装备等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荧光光纤传感、面向能源安全开采过程监测分布式光子传感等光子传感关键核心技术。
高端软件技术攻关。 研制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工业应用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探索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业软件和航空设计软件等未来前沿技术。
物联网技术攻关。 加强超高频射频识别、智能传感技术、低功耗传感节点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物联网芯片、传感器、通信模组等关键元器件研发制造水平,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通信设备、智能分析处理等物联网相关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攻关。 开展前沿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攻关人工智能专用芯片、深度学习框架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平台研发,加强人工智能图像图形、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技术融合应用研究,加强智能传感器、智能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研发。
增材制造技术攻关。 重点研发钛、镁、铝及其合金,高温合金粉末、光敏树脂、高分子丝材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一批高端增材制造打印头、高复杂零部件增材制造设备核心技术。探索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4D打印)等增材制造材料技术、生物(细胞)3D打印等未来前沿技术。
(二)加快创新发展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作用,聚焦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打造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的创新驱动发展平台。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建设一批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加速数字技术成果转化。发挥西安创新平台对其他地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联合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光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等创新联合体建设,重点推动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商汤科技西安研究院、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科技园区提质增效,建设一批面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片区,重点支持丝路科学城、翱翔小镇、航天先进计算科技园等园区建设。 (三)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创新 丰富央地融合发展“西安模式”,支持军工院所面向市场建设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军民两用相关技术“专利池”和“重大项目库”,提升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支持重点创新项目快速发展。搭建功能耦合、军地一体和双向联通的技术平台,构建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服务保障和科技协同研发体系,开展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军民兼容技术支撑平台,通过需求对接、政策引导和定制服务,促进高端技术军民共用。依托有条件的军工单位和科研院所建设军民两用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军转民、民参军的军民两用技术应用体制机制。 九、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 (一)大力引育龙头企业 聚焦数字经济领域,依托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等多个会展平台,加强与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软件百强企业、互联网百强企业的联系对接,开展“一对一”招商,积极吸引国内外数字经济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实施“链主”企业扶持计划,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支持数字经济领域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兼并重组等多样化途径,引入其他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二)做大做强重点企业 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新零售、航空航天等西安优势发展领域,遴选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要求的优质市场主体,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巩固和提升其在全国和世界的优势地位。聚集数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加快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加大培育技术创新引领型企业力度,推进企业提质增量、做大做强。 (三)加强培育中小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依托航天基地、西安软件园、长安国家通讯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载体,集中全市创新资源要素,重点支持微型企业上数量、中小型企业上规模,加快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扩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范围,支持小微企业扩大经营和服务。强化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向小微企业倾斜,搭建“政银企”融资服务平台,促进银行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项目对接。 (四)鼓励支持大众创业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开市场主体准入限制,推进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市场主体开放。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优化众创空间发展环境,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对入孵企业项目前期启动资金以及研发费用予以支持。充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数字经济领域创业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科技人员、归国留学人员等符合条件的各类初期创业者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 十、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管理 建立西安市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做好规划目标任务分工,明确各部门发展数字经济的职责定位,构建上下衔接、统筹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探索成立市级数字经济平台公司,统筹全市数字产业发展研究、数据资源管理共享以及数字场景创新应用。各区县、各开发区要明确数字经济发展牵头单位和责任主体,统筹推进本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高校专家、行业协会代表、优秀企业家的作用,构建西安市数字经济发展智库,定期组织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活动,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二)实施试点示范 组织开展市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示范区、示范园、示范平台,构建引领性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鼓励区县、开发区积极探索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改革举措,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制度性成果,适时总结推广经验,加强标杆示范引领,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政策标准 加快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有关政策制度,在市场主体培育、创新技术突破、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执行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统计标准,探索建立西安市数字经济发展监测体系,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监测分析。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和推广,面向数字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建立动态调整和快速响应机制。 (四)加大财金支持 发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开发信息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等产品和服务。推动科技金融模式创新,促进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深度对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五)做好人才支撑 发挥西安科教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优势,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学科,加强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构建面向数字经济发展前沿的多层次、高质量人才团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办学,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数字经济企业开展网络创业培训。将数字经济相关职业纳入就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范围,参加网络创业培训、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以及组织职工培训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应补贴政策。 (六)强化安全保障 完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推动数据全链条相关责任主体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提高对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安全监管能力。提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和重要行业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推广使用安全可靠的信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依法落实企业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并完善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评机构参与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钞券雕刻师花瑞松讲述雕刻背后的故事
人物名片 花瑞松 上海印钞有限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 钞券雕刻师第四套人民币一元券背面主景图案雕刻者第五套人民币壹佰元券背面主景图案雕刻
2019-07-11 10:03
新版人民币即将发行 怎样收藏最好呢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19年8月30日起发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和1元、5角、1角硬币。 新版人民币发行的时期,往
2019-07-16 12:37
99版成龙头品种 第六套人民币将不再发行
前段时间,19版人民币的发行公告在市场中吵得沸沸扬扬!突如其来的人民币改版既在意料之中,又挺让人意外。意料之中的是纸币改版早有传言,
2019-07-16 12:39
关于新版人民币疑问解答在这里
前几天,新版人民币又双叒叕上微博热搜了!幸好,从8月30日起,万众期待的新版人民币就要来了!新版人民币包含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
2019-07-18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