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07年艺术品市场
2019-09-19 17:03:05 来源:
钱币:稳步前进
“2007年钱币价格的飙升,是2006年强劲势头的继续冲高。孙中山背嘉禾金样币拍卖价超过600万元,而金代古币、孤品天眷通宝折二也拍到134万元,其实这些都是意料中的事。”著名钱币鉴赏专家、《收藏界》杂志名誉总编董大勇说。
董大勇认为,当代纪念币和金银币的购销是一种单纯的投资行为,其目的很清楚:就是增值回报。但历代古钱币则不然。首先按学科分类学来说,它属于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古钱收藏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金属冶炼、书法、美学甚至化学等方面,其历史涉及四千多年,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历代钱币收藏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与知识蕴含,而古钱本身又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实证与载体。它本身带有强烈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又有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性,是富有中华传统与国学气味的一项高文化层次的收藏活动。”董大勇说。
董大勇看来,很多被“凡是古钱均可发财”观念误导的人群已经逐渐从熙熙攘攘的钱币收藏大军中退出,现存的钱币收藏者更趋于理性化,更着重于依靠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来从事收藏活动,他们已逐步成为钱币收藏的主流。这种状态已经在2007年前后趋于稳定,是中国钱币收藏队伍成熟的表现。
对于2008年或者更远一些时候钱币收藏增值前景,董大勇表示乐观。“市场会稳步前进,泡沫也会越来越少。以抗战初期为例,当时一枚贞观通宝或建炎元宝均价值1000元,而普通的官窑清瓷四五百元,三代青铜器物无铭文、花纹工艺佳者最多数千元。虽然现时收藏市场又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变化,不能简单比照,但从这个例子中仍可让我们看出历代钱币在传统藏品中可观的潜力。”
建议:不要太看重身外之物。
和田玉:掀起新一轮收藏热
“玉比金贵千倍。”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李彦君说,翻开2007年的报刊,“稀世羊脂玉”、“和田玉10年涨价千余倍”等醒目文字屡见不鲜。和田玉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藏热。玉器需求似乎从未这样旺盛,玉价从未如此抬高,玉器行业前景从未这样被看好。
李彦君认为,2007年玉器市场最大特点在于:一、和田玉拍品的数量创历史新高,二、玉器拍卖从原来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众多所谓的玉器专场及和田玉专场。“其实绝大部分为青海一级玉,次为俄罗斯白玉,真正和田玉很少见。”他说。
质地相同或相近的物品真伪最难鉴定。“本来成分相同,结构相似,难以辨别是常理。”李彦君介绍,同出于昆仑山系的玉料产地有数十处,和田、甘肃、青海等地产玉材以“软玉”为主,结构成分相同,硬度、密度、比重、油润度区别不大,而和田软玉的相似玉料在世界分布也不少,像俄罗斯、加拿大、朝鲜半岛、美国、新西兰等地也出产,且多具有和田玉的诸多相同特点。
“和田玉因其坚硬、温润、色纯、稀有而备受世人珍爱,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代表性玉材。进入战国时代,渐成中国帝王玉的主流用玉。因而孔子在总结玉的十一德中,和田玉因具备上述特点而成为中国玉的评价标准,成为《说文解字》玉的含义,并延绵不绝。至清代,无论是数量、品种,均为历史之冠。而和田玉,特别是籽料,在历史上长达四千多年的采集中已近枯竭。2005年全年和田籽料产量仅有200千克。现存世量最大的和田玉所做玉器仍属清代遗留的玉器。”李彦君说。
建议:投资艺术品必须具备四大法则:1.历史价值(文物价值);2.艺术价值;3.工艺价值(科技价值);4.稀有性。具备这四大价值的古代艺术品,才最稳妥,才有升值空间。
书画:“回暖”只是区域现象
“回暖是形容2007中国书画市场被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尤其是仇英《赤壁图》在嘉德秋拍以7952万元成交,创下国内书画类拍卖最高价格之后。”但对中国书画市场回暖这一说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文物征集部主任鲁力颇有不同的看法。
鲁力说,所谓回暖主要还是指诸如佳士得、苏富比、嘉德、翰海等大的拍卖公司。由于本身的品牌效应,大拍卖公司所征集拍品质量较高,成交量自然就高。但以江浙一带市场行情,除上海朵云轩、杭州西泠印社之外,其他拍卖行的中国书画仍旧处于低迷状态。因为他认为目前中国书画转暖复苏的观点并不带有普遍性,仅是一种区域性的回暖。
“中国书画尤其是古代书画由于资源稀少,其市场潜力毋庸置疑。”鲁力十分看好古代书画的巨大潜力,认为收藏投资者应首选古代书画作品,其次是近现代,再次才是目前在世的画家。“因为古代和近现代的画家毕竟已故,在美术史上已经沉淀下来,而且存世量只会有减无增,升值空间大。而现在很多在世的画家,人为炒作因素太重,价格浮动不定,将来在美术史上到底居于怎样的地位现在很难说,所以藏家在这方面投入资金时需要谨慎。”
鲁力认为:“其实如果有好的眼光,现在正是购买二线画家作品的良机。尤其对于投资收藏而言,和一般的学术收藏不同,更注重的是投资回报率。根据我多年来的鉴定和市场经验,非常开门的藏书品是最好的选择。其次投资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而定。绩优股如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固然是投资的最佳选择,但存世量太少,开门的作品可能仅十之二三,资源非常匮乏,价格也非常高。这时一般藏书家不妨考虑二线画家。”
建议:现在艺术品市场存在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很多投资者都“追涨不追跌”。事实上,等艺术品价格上升的时候再投资,升值的空间就会小很多。
瓷器:官窑贱过民窑
“就像魔术师吹出的大肥皂泡,在它即将破灭之前,隐隐约约显现出几个大字:‘疯狂的官窑时代’!”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和艺术品市场观察家金石如此点评2007年陶瓷艺术品市场。
翻开2007年全国各地大小拍卖公司的图录,官窑产品显然是陶瓷艺术品拍卖的主流。但这里所说的官窑,实则多为现代仿品。据粗略统计,2007年全年国内上拍的各类官窑瓷达11000余件。两位专家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2007年首次出现以下特点:一是官窑瓷总体数量达到历史新高;二是官窑瓷数量大大超过民窑瓷上拍数量;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官窑瓷的起拍价大大低于民窑精品,甚至低于普通民窑瓷器!这些官窑瓷器的价格充满诱惑,弄得人们真假难辨,藏家也开始变得缩手缩脚!”金石说。
杨静荣则表示:“官窑瓷以皇家贵族定制、数量少、做工精细等特点而名贵,官窑瓷的主体部分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几处。八国联军抢走一部分,流落民间的乾隆以前的官窑精品存量不过三四千件,也不会像普通商品那样广为流通,哪来的每年数以万计的官窑瓷?”
根据网上统计数据,全国收藏有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瓷器者,竟达30万人左右。杨静荣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收藏中国陶瓷最多的博物馆,其陶瓷品总数也不过35万件。如果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瓷器存世量像拍卖品那么多,那就是历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两位专家认为,官窑瓷器从整体上看在2006年就开始一路下滑,至2007年出现更大下跌,泡沫开始呈现破灭趋势。而纵观2007年艺术品陶瓷市场,且不论真假,整体交易额仍不低于2006年,仍继续“繁荣发展”。可圈可点之处在于一部分人上了名窑、官窑的当之后,开始注重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老窑陶瓷了。开始认真对待那些不知窑口、不知具体时代,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点的古陶瓷。
两位专家最后表示,陶瓷器是古代艺术品的主流收藏品,因为陶瓷具有使用年代久、范围广、品种多、存世量大的特点。但由于市场的误导及人们文物知识的缺乏,还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使得陶瓷市场发展扭曲、变形。他们呼吁大家重新认识文物历史,认识文物艺术品的本源。
建议:物以稀为贵,永远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法则。
青铜器:剃头挑子一头热
“尽管国内青铜器市场在一整年的等待中没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甚至一度遇冷,但我们还是能从海外市场感受到世界对中国青铜器的认可,也证明了中国青铜器是一种世界艺术,是世界藏家追捧的焦点。”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铜研究会会长贾文忠表示。
国内青铜器拍卖今年接近八成流拍。2007年最后一场青铜方面的专场拍卖会,全场118件铜镜、7件青铜器,吸引了将近300人前来现场竞拍,却始终没有出现让大家激动的场面。
对于青铜器收藏市场,贾文忠认为,要具备平衡的心态。首先要知道青铜器受国家文物部门保护,不准随意在市场交易和上拍。青铜有自己的身份制约,因此造成了中国青铜器市场发展缓慢,国内上拍的青铜器档次低、价格低、数量少、成交率差是必然的。这样的买卖关系约束着国内很多的心理,致使国内市场交易量长期萧条。
与内地市场不同,2007年中国青铜器的全球市场上收藏家都在争相竞买中国青铜器:2007年4月在澳门举办的崇源国际2007春季中国古董拍卖会上,8件青铜器超过1000万人民币,最高单价成交价455.4万元。二是中国青铜器拍卖纪录出现戏剧化换位场面。据报道,3月20日,在纽约举办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由美国水牛城Albcenter-Knox艺术馆提供的中国青铜酒器青铜纹方,以810.4万美元创下历年来青铜器拍卖的全球第二高价。3月9日~18日在荷兰马斯垂克举行的欧洲古董博览会上,一只战国时期的“青铜错金嵌绿松石貘尊”以12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成为目前成交价最高的中国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