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精神”用金银币留念
2020-02-10 15:55:52 来源:
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银币
为纪念南开大学百年华诞,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金银纪念币。其中,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颇为吸睛。在诸多百年校庆主题纪念品中,这枚银币备受瞩目。究其根源,在于它与南开校歌一样,虽然物质载体不同,一个是音乐,一个是金属货币,但同样铭刻了“南开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一所大学穿越历史风云的魂魄所在,更是一所大学学子永远的精神家园。
这枚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选取元素精到——南开大学主楼、校训及校钟装饰纹样,不仅饱含着丰富意蕴,也有鲜活画面感。悠悠的钟声、教室的灯光、心头的校训,它们从青葱岁月就融入南开学子的精神血液;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也无论在何工作岗位,它们都是南开学子的精神坐标。
一所大学能传承百年,依靠的是什么?庆祝一所大学百年华诞,最值得彰显的是什么?答案不言而喻,都是精神!这枚由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设计师朱熙华、邱燕新、张长明设计的银币,从三个层面,生动诠释“南开精神”:
其一,主景。银币币面以南开大学主教学楼为主体,横向贯穿币面,楼前耸立着南开杰出校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雕像,基座上镌刻书法字体“我是爱南开的”;银币主教学楼上方环两排,上一排中文“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字样,下一排英文“NANKAI UNIVERSITY CENTENARY CELEBRATION”字样。
输出一流人才,是大学的目标与使命。100年前,严修、张伯苓两位先生选择教育救国之路,秉承现代教育理念,在1919年正式创办南开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为我国恢复生产、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对于一批批南开学子而言,教室是点燃梦想的起点,而南开大学主楼是南开大学乃至天津的地标性建筑。1963年建成,2003年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装修和翻新。其设计沿中轴对称,气势雄伟,线条明快。楼前广场开阔大气,绿草茵茵,广场中间挺立的周恩来总理雕像高大而伟岸。
其二,校钟。银币主教学楼图案下方,是装饰着云水纹的校钟。
南开大学曾有一口老校钟,置于思源堂西侧。大钟以4根弓形梁柱做支架,悬挂于约2米高台基上。那口校钟颇为壮观,是当时南开一景。南开大学校钟原系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时,南开师生为铭记国耻,曾鸣钟3日,先敲9响,次敲1响,再敲8响,钟声轰鸣,声震数里。此后,这口用于每年开学或毕业等盛大庆典的校钟,便成为悬挂在南开师生心中的警钟。1937年7月29日,日军轰炸南开大学,校舍被焚毁,校园被侵占,文物典籍被洗劫,铸有《金刚经》全文、重六千余公斤之校钟遭毁掠,从此下落不明。1997年7月,在南开大学被侵华日军炸毁6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励志未来,南开大学重铸校钟。在设计上,校钟保留了老校钟西洋钟的外形,加入了中国元素和南开元素,钟的撞击点是一轮红日,钟钮上则是一头奋起雄狮。钟上面南一侧是“南开”两字,面东一侧是校歌,面北一侧是校训,面西一侧是80字的校钟铭文。铭文由王达津撰写,书法家康殷、康默如书写。在钟的基座正前方有一个斜放石碑,上刻《重铸校钟记》。钟槌与南京警世钟的钟槌同出一棵百年檀木。
如今,校钟静静地悬在主楼后广场,每逢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和重大节日时都会鸣钟纪念。凝重古朴的校钟诉说着一段南开惨痛的历史,更彰显着南开人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斗换星移,世事沧桑,南开校钟虽非当日之钟,但对南开人来讲,南开校钟已经从有形之物化为一种无形寄托,永驻心中。
其三,校训。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刊于校钟上。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它又是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学子们,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它也是一种文化,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提倡的是“公能”教育,一方面是培养青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训练青年“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国效劳的能力。在张伯苓看来,“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允能”,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日新月异”,是每个人不但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造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走在时代的前列。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发行过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关于百年校庆题材金银纪念币,但大学校训是第一次在纪念币上呈现。
设计师选取的三个层面,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环环相扣,整体呈现了“南开精神”,共同诉说南开人的家国情怀。
从艺术上而言,据朱熙华介绍,“币面出现的元素与形象是设计过的,整体清亮的高色调,主体教学楼的艺术素描更显磅礴气势,楼体间的空间关系明确,虚实层次的归纳,节奏鲜明,总理人像素描扎实严谨,塑造形象生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装饰校钟上的云水纹,别具匠心,合理规避了谐音上的歧义。
朱熙华告诉笔者,设计这枚币前,进行了充分调研,耳濡目染了南开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对图稿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银币从美学原理中探寻规律,方寸间达成色调、构图、内容与形式等的高度契合。银币虽然只有一个面,但形式感的探索从未停止,尽可能塑造、找寻更多的可能是设计师的使命,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