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银币的收藏
2020-04-11 11:19:06 来源:
产生于19世纪末期、流通兴盛于清末民国之交的中国机制银币,担当了当代钱币收藏的一大主角。尤其是在新的收藏高峰到来的2011年初,扶摇直上的银圆价格,使这种流通半个多世纪的小小银币,成为众多钱币爱好者中最受宠爱与关注的品种。银币收藏文化,前所未有地繁荣起来,银币图书也随之频繁出版、重印,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银币文化高潮。
不幸的是,2011年下半年开始的整体下滑,造成了银币收藏品的重大挫折与激荡。过山车般的价格起伏,给很多爱好者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话题:银币收藏文化是否失去了魅力?我们是该坚持还是退缩?
在2014年秋季拍卖会结束之际,每个银币爱好者再次面对这一重大选择:坚持还是退缩?本文试从两方面作以考察分析。
先来看看退缩的理由:一是价格狂跌,造成银币集藏者当前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2011年8月份,一枚著名的完全未流通的民国二十一年孙中山像背三鸟帆船银币(图1),能卖12万元。但到了2013年之后至今,同样的这枚三鸟帆船银币,市价只有5万元。一枚湖南1922年发行的省宪壹圆试制银币,当年有20万元的行情,同是这个币,品相状态未有任何改变,2014年只值7万元。更不用说很多最常见的袁大头银币(图2),从高峰的800多元跌到现在的600元左右,对泉友的打击面是100%。所有这些行情的变化,给投资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很多爱好者因此灰心失望。
图1
图2
二是假货泛滥成灾,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全中国没有一个人,敢说他能看懂所有银币的真假!哪怕敢说他能看懂所有他已经收藏或即将售出的银币!假币制造者已经发展到和行业内个别高手联合制假。一旦在自己的藏品中发现假币,对藏家无疑是极大的打击。尤其有些在价格高峰时以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买进银币的藏家,一旦发现自己“珍藏”中有假币时,其心情可想而知。而一些币商面对客户的质疑甚至索赔时,心情的悲哀和刺激更是苦涩无比:很多币商往往也是假币的受害者,并非故意售假。这种情况,也导致了部分币商放弃经营银币。据笔者了解,放弃银币收藏,不再坚持的币商和藏家,几乎同样多!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因素之外,第三个因素,其实是一个趋势:趋利性。在银币整体不振作的情况下,最近两年出现了各种矿物质和珍贵木质的手串、项链、佩饰、核桃等热潮。昔日报国寺古玩文化市场里满地摊的钱币本子、盒子,如今大部分都是珠子、串子、链子!一些看到其中商机的银币玩家,毫不犹豫地全部或部分精力用在了这些新潮藏玩品上。当然,还有的玩家转向了别的收藏门类,比如铜镜、古玩、书画等。
看起来,这三个方面的情况,确实有很充分的理由,促使部分银币爱好者退缩转行。
但是,个人在调查了解过程中,也看到了比放弃者更多的坚守者!这些勇敢的银币文化守护者、传播者坚持的理由是什么呢?不外有三:首先,是银币文化已经成为收藏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不会断裂的,除非整个国家民族出现了断裂。比如新中国建国之后的四十多年,全国基本没有人玩收藏,更不用说银币收藏。但是,作为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是传承的,短暂的收藏绝迹只能说明在特殊时期,一种文化的潜在方式与生存方式:在爱好者心中,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式收藏、陈列中,在极少数人的冒险私藏下,这一股收藏的血脉并未消失!新中国成立前很多收藏家,将他们的藏品无私捐赠国家,无疑是收藏文化的一种转移。钱币收藏文化的短暂沉寂,从一个好的角度看,其实是在积蓄力量。文化,有的人能体会,有的人不能体会或至少不愿意用心体会,这就导致了必不可少的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