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唐风的日本最早铸币
2020-10-18 16:40:09 来源:
来源:收藏快报 文:叶伟奇
图1 图2 图3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有2000多年友好往来历史。尤其在唐代,胸怀博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中国更令日本举国仰慕向往,赴唐学习的日本国遣唐使、留学生(僧)纷至沓来,使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从此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日本铸造的钱币同样沐浴唐风,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如仿照中国钱币式样铸造发行圆形方孔的钱币,使用范铸及母钱翻砂铸币技术,钱币上也使用汉字等。日本最早的铸币——“富本”钱就是中华货币文化对日本影响的产物。
以前史学界和钱币收藏界一直认为,古代日本奈良、平安时代铸造的“皇朝十二钱”之首的“和同开珍”钱(开铸于708年)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铸币,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奈良飞鸟池遗址“富本”钱的发现出土,打破了这一说法。1997年开始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对日本古代都城藤原京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发现了当时的手工作坊——飞鸟池遗址,发掘出土了一批金、银、铜、铁、玻璃、漆、玉等制品,1998年始还陆续发现了数千枚“富本”钱成品、半成品以及钱范等铸钱工具。
富本钱在飞鸟池遗址大量出土以前,还曾在平城京右京八条水井、藤原京遗址、樱井市大福遗址、大阪市细工谷遗址、长野县高森町等地有零星发现,但并未引起关注。飞鸟池遗址科学考古发现的“富本”钱以及钱范出土于7世纪后半叶的地层中,证明日本至少在公元七世纪后期,以古都藤原京为中心的地域已经开始铸造使用钱币,它无疑是比8世纪初铸行的“和同开珍”钱更早的铸币,改写了日本货币史,在日本引起了巨大轰动,被日本学术界称为20世纪日本考古界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出土的“富本”钱,形状呈圆形方孔状,币正面有钱文“富本”二字,字体隶书,分列穿孔上下,穿左右各有七个点,代表阴(月)、阳(日)和五行(金木水火土),背面无文,直径2。5厘米左右,重4。5克上下(图1)。对比中国历史货币,钱币学界发现“富本”钱与中国古代钱币存在明显的渊源传承关系,具有浓郁的汉唐遗风,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又一力证。
一是“富本”钱形制完全仿照中国钱币,也呈圆形方孔状。中国早期钱币如刀币、布币、环钱、贝币等,形状独特,各有千秋。自秦并六国,废止六国旧钱,独行“半两”钱,圆形方孔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制,沿用了2000多年。从“富本”钱开始,日本也长期铸造使用圆形方孔钱。
二是“富本”钱也使用汉字作为钱币纹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文化与西方钱币文化显著区别在于,西方钱币纹饰以人物头像等图案为主,中国钱币纹饰以文字为主,钱文书法丰富多彩。从“富本”钱开始,1000多年间日本铸币都采用汉字作为钱币纹饰。“富本”二字源出我国《晋书·食货志》,该书记载东汉建武十六年(40)马援上书光武皇帝曰:“富国之本,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富本”两字为隶书体直读,与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成汉李寿汉兴年间(338—343)铸行的“汉兴”钱(图2),两者的文字在书体、布局上颇为相似。
三是“富本”钱明显受唐代“开元通宝”钱影响。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废除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钱(图3)。《旧唐书》记载,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重一两”。唐代开元通宝直径2。5厘米、重4。5克左右,大小和重量选择十分合理,故而一直沿用到清末。“富本”钱的钱径、方孔大小、重量均与“开元通宝”钱相仿。“富本”钱上“富”字宝盖头与唐代“开元通宝”钱“宝”字写法完全一致,说明“富本”钱是日本在盛唐先进思想和文化影响下仿造唐代“开元通宝”钱而铸造的。
四是“富本”钱也以钱范或翻砂铸币工艺铸钱。就古代铸币技术而言,西方钱币以打制为主,中国则以浇铸为主。中国早期铸币采用钱范(如铜范、石范、泥范、陶范、铁范)铸钱法,从隋末唐初开始,钱币制造过渡到采用先进的翻砂铸钱法。飞鸟池遗址出土了“富本”钱范残块,为砂质型范,有学者认为是翻砂铸钱的钱范,也受到唐代开元通宝先进铸造工艺的影响。